中国网新闻3月28日讯 记者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获悉,该所真菌毒素形成与防控团队首次揭示了花生真菌菌群结构及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异规律,揭示了黄曲霉发生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2016年5月16日在《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上在线发表。

据了解,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等产毒真菌在食品和饲料中生长产生,具有强毒性和强致癌性,世界范围内28%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由其诱发;我国花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制约花生产业健康发展,因此解析花生真菌菌群变异机制,揭示黄曲霉发生机理,对于防控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科研团队利用高通量ITS测序技术,解析花生果和花生仁真菌菌群结构及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异机制,发现花生果平均含有110个真菌分类单元、41个真菌属,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花生仁(含有91个真菌分类单元、37个真菌属),表明花生果壳内微环境非常适合真菌多样性的保持;花生储藏过程中,低水活度下根霉属、散囊菌属等耐旱真菌为先锋菌群,优先生长繁殖并代谢产生游离水,导致花生局部水活度升高,从而激活曲霉特别是黄曲霉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团队骨干邢福国博士和博士研究生丁宁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团队首席刘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论文得到国家973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