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6日讯 伦敦当地时间3月14日,在2017年第46届英国伦敦书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行了“《理解中国》丛书之《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发布”,并进行了“大变革时代中国的价值观”的主题研讨,中国学者们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人权发展”两个角度各抒己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纪委书记张民、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柳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冯维江、英国考文垂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组教授尼尔·伦维克(Neil Renwick)、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社长保罗·古尔丁(PaulGoulding)和中方合作负责人迪迪(Didi),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查尔斯·艾尔默(Charles Aylmer)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纪委书记张民
《理解中国》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该丛书通过多角度阐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展示中国当代的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现状,为各国读者近距离地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增进世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理念、发展道路以及历史文化的理解。该丛书已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文版。目前,丛书西文版、韩文版、日文版和阿文版等陆续翻译出版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纪委书记张民介绍说“《理解中国》丛书已在海外进行过多次发布。在开创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我们很高兴能为中英文化的交流做出努力和贡献。期望国外读者能够通过该丛书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有更加客观地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表示,与去年相比,2017年世界形势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增加。但中国在内政外交中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在对外关系上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国家治理上,稳增长,重民生,在坚持生存权、发展权的基础上,亦更加关注生态权。此次《理解中国》丛书新书发布会紧紧围绕这一亮点。
美美与共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两个月前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一个演讲,就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详细阐述了中国方面的设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冯维江在演讲中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方面对未来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或理想世界的展望。共同体是一个源自西方的社会学概念,但其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不同成员如何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进化并创造文明的解释高度契合。这种强调相互尊重、彼此合作、共同进化的精神也反映在儒家经典之中。《论语》中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已故的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这种精神总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表明中国文化基因中的合作和共同进化,建立在自愿、共享、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正在享受着的世界,而是一种人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拥有的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提出的关于如何制定和实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合作方案的倡议。“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秉持“美美与共”的信念,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身体力行、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期许的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一定能够实现。
坚持人权自信 促进人权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柳华文研究员做了关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演讲。柳华文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人权事业已经进入有计划、有步骤、迅速发展的新阶段。秉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
柳华文指出首先,中国人权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作为发展人口大国,中国政府始终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并不断与时俱进,在更新、更高水平上促进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力争到2020年,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同时,中国将人权视为一个整体,兼顾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社会权利两类人权,并特别强调保障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人权,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其次,中国立足国情,将人权与法治和发展结合在一起加以推进。人权不应该被孤立地加以看待,而是与法治国家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基础,而人权进步是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核心内容。第三,中国重视人权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是国际人权治理的倡导者和正能量。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中国积极主张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开展平等、尊重和建设性的对话与合作,特别是积极倡导和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权。
深入理解大变革时代中国的价值观
“‘中国价值观’、‘巨大变化’及‘深入理解’是《理解中国》丛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词。”英国考文垂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组教授尼尔·伦维克(Neil Renwick)表示,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使数亿人摆脱贫穷,是非同寻常的成就。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这对世界及中国而言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国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际上进行贸易、投资,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对于二十国集团会议议程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呼吁要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通过主办二十国集团会议,着实促进了会议的包容性。中国致力于倡导南南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国通过与非洲贸易、减少关税,对非洲进行投资,促进了非洲贸易发展及经济增长。”
伦维克表示,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演讲所倡导的精神,全球化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进行对话协商,共同发展,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各经济体不应当背离全球化及国际社会,而是应当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商讨如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南南合作,并深入理解彼此的历史与文化。
做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国家级出版社,一直秉承着“传播学术经典,蕴积智库思想”这一出版理念,向中国读者介绍国外人文社科经典著作,向外国读者推荐中国严谨的学术成果。近年来与罗德里奇、斯普林格、剑桥、帕斯等出版社合作,也翻译了《剑桥中国史》等多部经典著作。
除了《理解中国》丛书之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搭建优秀智库成果发布平台为目标,创立了“中社智库”品牌,并成功向海外出版发行,产生了积极的海内外影响。迄今为止,推出了100余种包括国家智库报告在内的多种产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成为中国高端智库成果出版的重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纪委书记张民表示:“未来,‘中社智库’将继续向世界推出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智库研究成果,与《理解中国》丛书一道使各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走进中国。”
理解中国丛书
|
书名 |
作者 |
---|---|---|
1 |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 |
干春松 |
2 |
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 |
蔡昉 |
3 |
中国的价值观 |
韩震等 |
4 |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
卓新平 |
5 |
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 |
李培林 |
6 |
中国的民主道路 |
房宁 |
7 |
中国经济改革的大逻辑 |
张晓晶等 |
8 |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
潘家华 |
9 |
中国战略新布局 |
辛鸣 |
10 |
中国的法治道路 |
李林 |
11 |
走向人人享有保障的社会 |
周弘等 |
12 |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 |
郝时远 |
13 |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
张宇燕、冯维江 |
14 |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 |
金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