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最早”“发明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杜兰正在“雷达目标识别”研究领域稳步前进。她的团队独创性地最早提出了高分辨雷达回波统计识别框架;她最早将贝叶斯统计学习方法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2014年,她以第二发明人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又以第二发明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年2月,她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杜兰人如其名,如空谷幽兰,素净淡雅。不管是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还是作为科学家,埋头实验,亦或是接受采访,谈及科研成果,她总是一副温柔舒雅的姿态,举止斯文,从容自然,让人心生亲近之意。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80后木兰一样的女子,正在从事着雷达信号领域最为困难的研究方向之一——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并且一做就是10余年。

十余载潜心钻研 攻坚“雷达智能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 杜兰

从20世纪30年代起,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雷达技术逐步被应用于防空。雷达最基本的功能,是对目标进行检测、跟踪、成像和识别,而在这四个基本功能中,识别功能是真正使雷达能够判断目标属性、在战时提升军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功能。早在20世纪80年代雷达目标识别就被美国列为国防关键技术,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据杜兰介绍,从本科毕业设计时开始接触了雷达目标识别,到后来长期的学习、实验中,她逐渐了解到雷达目标识别是一个很小众的科研方向,在我国专门负责这块领域的科研人员寥寥无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雷达目标识别研究虽难,却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军事技术。而让雷达识别目标的过程更加智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是一个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地带”。对于雷达智能化这一项目,她解释道:“智能化的雷达和人工智能有些相似。不但能探测、跟踪目标,还能进一步判断目标的属性。”

在师从保铮院士期间,杜兰接触到这一新兴并充满挑战的领域。“虽然读博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博士快毕业时更多的却是危机感和瓶颈感,”杜兰坦承,“我们在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是有优势的,但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方面还有很大欠缺。要想让雷达目标识别研究更进一步,在结合雷达回波特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最新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方面的知识。”出于这个原因,2007年9月,她前往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学习。她所在的Lawrence Carin教授研究小组做的是基础的贝叶斯统计机器学习研究。正是这段时间,杜兰逐渐意识到让雷达具有更好的“学习”乃至“思考决断”的能力,才是让雷达智能化的关键。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