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17年2月4日,成都武侯祠大庙会举办免费鉴宝活动。安源 摄

时代大艺艺术品鉴中心主任盛兵则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规划》对文物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但并非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此外,民间收藏基本还是市场行为,而且存在着一大“痼疾”,即文物真伪判定问题。

盛兵说,期待国家能够参与建立一个民间文物收藏、交易的平台,“可以来到这个平台上鉴定、交易的文物,就具有了信用度,老百姓们也能放心。同时,国家相关机构还能对民间收藏情况进行摸底,使尽可能多的文物流传有据可查,进而培育民间真正的专家和收藏者,将文物的文化价值延展开来”。

那么,对于上述问题,其他业内大咖又会如何看待?为此,记者采访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他认为,《规划》的印发是件好事,对文物收藏乃至民营博物馆的经营都是利好消息,“进一步来说,这对民间文物收藏肯定有促进作用,至少很多人可以将其当成一个事业去做了”。

马未都透露,今天民间文物收藏的数量巨大到无法统计,近些年从海外回到国内的文物至少多达百万件,“大量文物通过各类途径回到国内,加上有市场,国内本来就有的文物也‘涌上来’了”。

  资料图:七旬老人创办弥勒民间博物馆。图为博物馆一角。林波摄

“从广度上讲,‘文物’的定义特别宽泛,过去认为凡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都属于文物。”马未都认为,民间从事文物收藏的人数众多,而且已经明显分出了层次,“文物行业、市场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以假充真、倒卖文物等等”。

马未都提出,现在国家鼓励民间文物研究、收藏,政策有了,关键是要落实到执行上,“本次印发的《规划》中提出,建立文物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违法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措施很好,但要基于社会信用系统完备的基础之上,目前还是有一些难度。”

“文物的‘活起来’指得是充分利用。”马未都说,过去我们只讲究保护,现在是“开窍”了,“文物单纯保存在库房里并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合理利用起来才能凸显它们的价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