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实现低成本运行
“天空蓝”“碧水绿”时常刷屏人们的微信朋友圈。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为守护这片碧水蓝天,这些研究所正在不断发力。
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在2008年北京奥运召开前,我国首个燃煤电厂碳捕集示范装置——华能北京热电厂3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建成,助力“奥运蓝”。2012年,我国首套针对燃气机组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建成,规模达1000吨/年。
煤炭被转化为交联聚乙烯,替代其他材料生产出船只
“如果这些技术推广到全国,效果可想而知。”许世森告诉,未来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也是他们的研究重点,即不进行煤燃烧,而是将煤气化,在煤气燃烧前将二氧化碳捕集出来。“与燃烧后的捕集相比,这种方法的成本要低得多。”许世森说。
为了节能降耗、减少二次污染物排放并让其回归“正途”,许世森博士团队仍在不断探索。“目前,经过装置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已达到食品级,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于食品保鲜,啤酒厂和饮料厂使用二氧化碳气体,还能做出爽口的啤酒和碳酸饮料……”
此外,面对另一个业界难题——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许世森和他的团队结合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上的技术积累,迅速提出技术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系统验证与工艺优化,“有望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降低30%以上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这项技术正在福建一家电厂试行。”
与许世森团队的“降成本”理念类似。熊日华也提到,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于2016年4月开始在神华集团的煤化工基地开展中试验证,通过5个月的技术可行性和技术优势成功试验后,将有望将现有水处理工艺的水回收效率从75%提高至97%以上,大幅减少废水体积,“整个零排放系统的运行成本就有望降低30%以上。”
服务社会,做有责任感的科创企业
“立志将低碳所打造成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的能源研究机构,助力神华集团创建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在低碳所的一份宣传册首页上,所长卫昶写下了这样一段寄语。
在与卫昶深入交流过程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那份浓厚的“水情结”。在来低碳所之前,卫昶曾在通用电器行业工作20年。
水处理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作业
“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让神华集团在煤、电、路、港、航、油主要业务之外,再打造太阳能、水处理、新材料、氢能源等新业务,实现可持续增长;从我的角度来说,如果能把水的问题解决掉,就为民生解决了大问题。”卫昶告诉,现在公司始终以“新材科技引领低碳生活”为使命,力争建设成为全球一流、具有国际显著影响的先进材料自主创新技术的全球供应商。
“加速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前沿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实现科技引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机构的步伐,为中国华能集团乃至中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许世森这样说。
目前,整个未来科技城正在通过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机制,充分运用中关村“1+6”先行先试和人才特区13项特殊政策,着力打造一流科研人才地方聚集高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最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区、绿色环保示范区、人文发展先行区、开放共享前沿区。“为我国建设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平台、抢占全球人才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资助创新战略高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发挥重大作用。”未来科技城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