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咚咚锵,咚锵咚咚锵……”随着喧闹的鼓点,“小和尚”、“老和尚”、“剃头匠”、“柳翠婆”依次登上舞台,精彩的“大头和尚”剧目吸引观众把舞台围地密不透风。夸张的肢体动作、诙谐有趣的剧情,观众不时被逗笑。舞台边,75岁的马宝春手中锣敲地更加起劲,似乎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马宝春是非遗项目“大头和尚”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小时候每逢村里有“大头和尚”的演出,他就会挤进人群里观看,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深入他幼小的心灵。
“大头和尚”俗称“抛大头”、“罗汉舞”,在马宝春的家乡海曙区集士港镇翁家桥村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传承,主要表现小和尚请剃头匠给老和尚剃发,碰到火神菩萨柳翠婆,老和尚和柳翠婆斗法并将其丢进河里的故事,是村民在农闲时节恭贺新禧、消灾祈福的哑剧舞蹈。
1954年马宝春读小学时,“大头和尚”民间艺人冯孝良看中了个头不高、活泼好动的马宝春,有意培养他做“小和尚”。虽然“小和尚”属于跑龙套,但在戏里要全程参与端茶倒水、又蹦又跳,加上带着硕大的面具,一场戏下来往往是大汗淋漓。凭借悟性和努力,一年后表现出色的马宝春入选浙江省民间歌舞巡回演出团,半年时间里走遍了浙江。
巡回演出结束后,马宝春被剧团推荐给上海音乐学院读书。因为家庭贫困,他不得不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做了一名邮递员。闲暇时,马宝春仍会和老搭档们出去跳“大头和尚”。
文革期间,“大头和尚”演出暂时在舞台上消失。1985年,浙江省文化厅派人发掘民间艺术,几经周折找到马宝春。马宝春再次重返舞台,“大头和尚”迎来新的春天。
当年的“小和尚”如今年事已高,马宝春再也跳不动了。作为“大头和尚”的第八代传承人,他将重心转移到言传身教带徒弟上,如今在村里已带出七八个徒弟。他带着“大头和尚”第九代演员,活跃在田间村头。在马宝春心中,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大头和尚”剧团,将“大头和尚”的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文/摄 张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