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中华文化溯源·《小河淌水》】
桂花箐,是太极山幽谷间的一处风景。
从一株百年老桂花树开始,在杜鹃、松杉和紫茎泽兰草的掩映下,一道溪流蜿蜒而下。溪水流出山口后,叫亚溪河。在密祗镇南端,亚溪河与茶马古道相遇,与一阵优美的歌声相遇——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密祗:阳光下唱花灯的人们
密祗位于滇西南边陲,距县城弥渡30公里,距大理90公里。南北穿镇而过的文盛街,是千里古驿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与周围群山、平坝的葱绿景象不同,石板铺路的文盛街几无树木,倒是在人家门口,偶尔可见竖立的拴马桩。
天空高远,正午的阳光无比明亮。新年将至,曾经马蹄哒哒、马铃阵阵的密祗古镇,洋溢着欢声笑语。在老街的中段,有一所明二暗三纯土木结构的马帮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马鞍、脚蹬、号角等旧物。街道两旁的旧客栈依然住着人家,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
记者看见,有一家人正在办喜事,伴着《小河淌水》的旋律,新郎背着新娘穿过大街,走向他们的新房。
从马帮文化博物馆向南200米,即是民歌《小河淌水》的改编者尹宜公先生的故居。
文盛街是安静、祥和的。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密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但弥渡县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做到了两点:一是所有景点仍作为民居使用;二是不封街、不收门票。
在一座二进的院落里,来自弥渡县花灯剧团的四位民歌手正在演唱。她们先合唱《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又分别演唱《赶马调》《弥渡山歌》《绣荷包》和《十大姐》,最后,在鸡鸣声中,四人合唱了《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阿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演唱者之一、弥渡县非遗展示中心副主任蒲艳芹说,弥渡的村镇里都有文化小广场,村民们晚上聚集在一起,一边唱歌,一边跳花灯。在弥渡,人人都会唱《小河淌水》。
四位民歌手演唱未完,走进来七八位村妇,年纪大多在六旬以上。她们不是闻声而来的听众,而是另一拨演唱者。她们争先恐后地走到院落中间的玉兰树下,毫不扭捏地放声大唱。
她们的歌声,带有更为浓重的乡土风味。
寅街镇:调子客李彩凤的风采
距密祗十多公里的寅街镇,出过几位名人,其中之一就是朵祜(彝语“吉祥”的意思)村的李彩凤。在镇文化站陈列室里,她的头像和简历贴上了墙。
“《小河淌水》是弥渡最经典的民歌。它给我带来了好些好些快乐,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李彩凤说。她的声音分贝很高。
今年74岁的李彩凤,8岁学唱歌,12岁开始唱《小河淌水》。她不懂简谱,更不识五线谱,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学会了100多首本地民歌,下地的时候唱,上山放羊的时候唱。16岁时,她就成了山里山外出名的“调子客”。即便在“文革”期间,她的演唱也从未中断过。
——我自己感觉,我的嗓子太好了!干活的时候,我边干边唱,越唱越有劲。对我来说,音乐等同于生活!
李彩凤嗓音圆润、高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她的长子李强说,每当我母亲面对大山唱歌的时候,那歌声在山谷里回荡,非常动听,那里面有我们彝族独有的韵味。“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上山砍柴、烧炭、拣野菜野生菌来给我们筹集学费。早上天不亮就出门,要到晚上10点钟才回来。”虽然很累很苦,李彩凤每天照样唱着过日子。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还有一个跟着哼。”但能像李彩凤那样唱出名堂的,并不多。
1997年的某一天,正在山坡上放羊的李彩凤,看见有人追过来,肩上还扛着摄像机。来人问:“你会唱歌是吧?会唱什么歌?”“会唱《小河淌水》。”“还会什么?”“《放羊调》。”于是李彩凤就唱,他们就拍。
李彩凤没想到的是,那台摄像机代表着中央电视台。她更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与俄罗斯交响乐团合作的机会,带着歌声走进了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走进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北大师生近乎狂热的“捧场”,让李彩凤整个晚上都泪流满面。
她与俄罗斯交响乐团合作的节目,是彝族歌谣《黑七腊白》,乐队指挥为著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先生。2005年12月18日,与乐队合乐,进行得十分艰难。但很快,她便登台演出了。他们一共在北京和昆明等地演出了5场。
2012年,李彩凤成为国家级非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此以后,传承,成为她的一份责任。这几年,她带了几个学生,还与在弥渡县文联工作的二儿子李毕合作,记录、翻译、整理出500多首彝族情歌和山歌。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李彩凤说。她确实已经做成了最好的自己,在一个大好的时代里!
每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在桂花箐,立着两块椭圆形的碑石,一块上书“小河淌水源头”,一块镌刻着《小河淌水》的词曲。无声的亚溪河,孕育了劳动者的艺术。
尹宜公生前称,《小河淌水》源自两首民歌,即《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
原《弥渡报》主编刘泽认为,弥渡山歌、情歌,都是先有曲,词可以现编,大多是歌颂劳动的。每个时代填写的词也都不一样,现在有些歌谣,就是歌唱改革开放的。古调唱得比较少。像李彩凤唱的《黑七腊白》,就是一首古歌,有两个版本,讲述的是南诏王当国王前的故事,很少有人能唱。
刘泽说,弥渡多元文化并存,这与茶马古道有关。经过弥渡的有两条古道,一条通往丽江、缅甸,一条通往西双版纳、泰国。马帮、货郎,带来了各地各民族的故事和谣曲,并在这里熔为一炉。过去的货郎歌的歌词,就与《小河淌水》相近:“看见月亮想起娘,加快脚步往前赶。”弥渡人放羊,赶着羊群,一出去就是几个月,思乡思亲之情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有了《放羊调》。《小河淌水》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今天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从这种交融中汲取养分。
2016年7月,弥渡花灯剧团排演的《山村·小河·月亮》进京演出。据原弥渡花灯剧团副团长李寿昌介绍,该剧以民间传说中的“李三姐”与小石匠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弥渡民间歌舞汇集到一出戏里。《山村·小河·月亮》也是先有音乐,后有内容。
“我们要告诉大家,弥渡不仅有《小河淌水》,而且还有很多像《小河淌水》一样的花灯;也让大家知道,《小河淌水》必然产生在弥渡。未来,弥渡人将会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