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刘 艳,1963年12月,回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营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

刘艳创新银行与医院合作方式,于2011年与301医院共同研发推出银医“一卡通”,整合优化了挂号、候诊、交费、检查、取药等就医流程,全国各地的患者只要持有建设银行储蓄卡、信用卡便可在家通过建设银行网站、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轻松预约301医院专家号,改善了患者因一“号”难求而彻夜辛苦排队的状况。

2016年,“刘艳快线”创新工作室借鉴互联网+思维,与301医院联合研发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创新型银医服务2.0版“快诊通”,依托微信公众号与在线支付体系,为患者就诊实现了全流程“提速”。

刘艳致力于将总行营业部打造成为建行“三大一高”客户直营的特色行、军警业务发展的领先行、母子公司业务联动的服务行、党建引领转型发展的示范行,在两年时间内实现了综合资产与综合负债双破千亿,增速双翻番。刘艳是党的十八大代表,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12、沈桂菊,1970年10月,汉族,大专,群众,天津市宁河县海城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沈桂菊曾从事幼教事业十余年,后在企业担任采购员。2010年,她多方筹措资金,在七里海镇承包土地和鱼池380余亩,成立天津市宁河县海城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55户,注册资产达到 6470万元。合作社投资成立了天津芦花香餐饮有限公司及天津近水年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成为集休闲、观光、娱乐、生态农业示范、农业体验旅游一体化、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区。

沈桂菊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让农产品增值,成为带动广大社员提高收入的带头人。她致富不忘群众,招收困难家庭、残疾家庭和女员工100余人。每逢年节,她都要为七里海镇敬老院及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用品,还为全县教育助学捐款1万元。沈桂菊曾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商业服务业巾帼建业标兵、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13、关 颖,1954年12月,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关颖自1987年开始从事社会学研究,以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研究见长。曾主持国家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国和省级青少年和家庭教育调查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10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其代表作《家庭教育社会学》是“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文库”的首部著作。

关颖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尤其在家庭教育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如主编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主义荣辱观家长读本,自2013年在《中国妇女报》家庭教育周刊撰写专栏文章12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中华家教》《家庭教育》等报刊发表大量家庭教育普及文章,并通过讲课、博客、微博等传播家庭教育科学,取得较大社会反响。关颖曾获得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荣誉。

14、郭春玲,1963年2月,汉族,大专,中共党员,河北省保定市泰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年,郭春玲组织带领下岗职工成立了保定市泰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05年,国家《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一政策让郭春玲抓住了机会,从此,她倾心研制新型节能环保的全自动化砌块成型机设备,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做为原料,开拓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目前公司已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砌块机系列几十种组合配置的生产线,实现了全自动化程序控制,智能化装置,一机多用,选料广泛,用水泥、废渣、废料、建筑垃圾等为原材料,通过更换模具生产出标砖、多孔砖、空心砌块、复合自保温砌块等100多种建材制品,12项专利填补国际空白。

郭春玲带领泰华以工匠精神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科技创新企业”“河北巾帼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示范点”、“中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100强”。郭春玲曾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15、王淑英,1959年9月,满族,大学本科,民革党员,河北省高碑店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1990年至2003年,王淑英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公安局工作,定期为公安干警普法授课,承办多起刑事大案。2003年至2005年,她在高碑店市司法局担任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期间,为贫困当事人义务出庭80余起,化解邻里矛盾50余起,化解家庭矛盾20余起。

自2005年开始,王淑英从事律师工作,她尽职履责,努力维护法律尊严和当事人合法权益,胜诉率达95%以上。2007年她承办的全国第二大金融诈骗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7亿元。2007年承办全国影响极大的唐山涉黑集团案件,在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法制专栏播出。2008年承办全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受贿案、陈卓仑行贿案,追回约3000余万元赃款。几年来,承办了数十起行贿、受贿案件,为多名原厅级、处级干部出庭辩护,维护了法律尊严,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 2015年,王淑英被列入河北省妇联讲师团,先后赴保定各县市区机关单位义务普法授课145次,赴多个驻地军营义务普法授课6次。个人出资10万元为17个村庄购买广场舞乐器、服装,出资2万元为业余京剧团购买乐器、服装,并组织业余京剧团赴各乡镇义务演出20余次。王淑英曾获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16、张桂梅,1971年8月,汉族,高中,群众,山西省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沙曲矿班组长。

张桂梅是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沙曲矿一名女技能大师,从事光干涉甲烷测定器修理工作25年,经她维修的仪器达30多万台。她先后培养出几十名专业修理技术人才,培训二百多名合格瓦斯员及通风技术员。她发明的光干涉甲烷测定器“生命拯救器”、“快速寻找干涉条纹”和“处理跑正跑负等疑难问题方法”等“绝招”在同行业中产生很大影响。2014年,张桂梅创作的《光干涉甲烷测定器“望、问、闻、切”操作法》入选《安全生产工作先进操作(管理)法》汇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同行业工人的理论教材。张桂梅多次革新修理技术,特别是对光干涉甲烷测定器的更新和单节电池光干涉甲烷测定器干燥管的改造,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杜绝了安全隐患,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桂梅创办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提升瓦斯监测管理水平为主攻方向,通过专题讲座,立项攻关,导师带徒为主要工作方式,成为技术攻关、带徒传技、交流推广的重要平台。张桂梅曾获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17、刘丽玲,1962年7月,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山西省晋中市艺术学校副校长。

当演员时,刘丽玲把青春献给了舞台,父亲弥留之际想见她最后一面,只因有紧急演出任务,没能回老家为老人送上最后一程。

从事教育后,刘丽玲带动学校戏曲专业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比学赶帮超,为晋中艺校摘取了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31朵,戏曲教学成绩连年获国家、省级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她导演的作品连续两年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她本人荣获国家文化部教育司“优秀园丁奖”。

担任学校领导后,刘丽玲努力钻研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了艺术教学质量。

刘丽玲曾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导演银奖等荣誉。

18、乔丽云,1974年1月,汉族,大专,民进会员,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乔丽云漆器艺术馆总经理、平遥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漆艺教师(兼职)。

乔丽云16岁进入平遥推光漆器厂,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薛生金,系统学习了描金彩绘、镶金嵌贝、雕填刻漆、沥金沥银、三金三彩等漆器工艺技法。2002年创办“乔丽云漆器艺术馆”,从一个自产自销的小手工作坊迅速成长为平遥乃至全省漆器行业的明星企业,她创作的《九龙九子》、《百子闹春图》、《报春图》、《江山颂》等作品深受平遥当地百姓和旅游者的青睐。

2008年,推光漆器工艺品被作为礼品进入奥运会,被国际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赠送给世界各国友人和运动员,把中国几千年的漆艺文化通过奥运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地。2009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展出的大型屏风《富贵图》,融合了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和国画笔墨情趣,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乔丽云漆器艺术馆荣获山西省妇联授予的“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2014年1月,乔丽云漆器艺术馆成为平遥县特教中心校办企业,义务为特教中心学生讲授推光漆艺技法,目前已有6名聋哑孩子拥有了漆艺技术,并进入漆艺作坊工作。乔丽云曾获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19、马凤侠,1964年11月,汉族,大专,中共党员,辽宁省鞍山市山南街道福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12年的社区工作,马凤侠在社区创建了生活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政务服务圈、平安服务圈等“五个十分钟”便民服务圈,让百姓生活服务不出社区。

作为妇联主席,马凤侠组建了15支实名制巾帼志愿服务队,并确立每月5号为志愿集中服务日,几年来共为15000千余人次服务,福康社区巾帼志愿服务蔚然成风,2016年入围全国10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她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打造集妇女维权示范服务站、巾帼志愿者工作站、巾帼书屋、心理咨询室、妇女远程培训教育基地等一站式功能型“妇女之家”,每天来的妇女儿童达300余人。

马凤侠以“最美家庭”为抓手,常年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和达标升级活动,涌现出市、区级“最美家庭”10余户,并与市、区妇联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心灵成长”活动,为来自全市15所小学的120余名贫困家庭、农民工子女做沙盘游戏、舞动心灵集体心理疏导等,设立“妇女之家”基金会,筹集爱心资金10余万元,对6个困难家庭实行长期救助,对32名困境中小学生、困难妇女35人、113户单亲母亲和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马凤侠曾获辽宁省五一奖章获得者、辽宁省十佳基层妇联干部等荣誉。

20、朱桂祯,1968年3月,汉族,研究生,中共党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上任伊始,朱桂祯首先确定了“一座桥、一面旗、一个家”的发展路线,形成了以“提高学术会议质量”为切入点;以“依法管理、民主办会”为着眼点;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为最终落脚点的工作基本点和制度体系,使学会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为扩大学会的影响,由她策划并发起了颇具特色的“唐装会议”,开创了学术会议崭新的办会模式。十年间,学会拥有个人会员3660人,团体会员单位82家,下设38个专业委员会,会员集中全省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遍布于省内各大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

朱桂祯开创了诸如《中医大讲堂》、《活到100岁》等多项活动服务于民。2013年,与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科协协调,成功策划、创办了“吉林中医药惠民走基层”活动,她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义诊咨询达120余次,组织专家500余人,受益群众近3万人。

为适应当今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势,朱桂祯创造性地提出“整合资源、建大平台、实现学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并以“一核两轴、三会三办两院、两网”的工作格局引领学会。朱桂祯曾获吉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