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迎来委员建言“农业现代化”专题记者会
中国网1月16日讯(记者 黄姝颖 陈颖)昨日,重庆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迎来委员建言“农业现代化”专题记者会。来自重庆市农委、市社科院、市农科院等单位和行业的八位委员嘉宾,从各自专业角度,就如何加快补齐我市农业现代化短板,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展开交流。对于农业现代化,他们是怎样理解的?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议?
王健:供给侧结构调整 种植业首保蔬菜养殖业首保生猪
专题记者会上,市政协农业委副主任、市农委副主任王健表示,重庆种植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应首保蔬菜供给,次保口粮,强攻玉米,轮作稻油,提质经果,开发杂粮。
他认为,应建立稳固的蔬菜保供体系,打造綦江萝卜、巫溪土豆、魔芋、垫江南瓜、荣昌生姜、大渡口香葱等特色蔬菜样板区;做靓屋顶蔬菜、阳台盆艺蔬菜、水培蔬菜、大棚及食用菌菇蔬菜展示区。在适宜地区,要发展木本油料作物,既可补充食油供给,又能帮助山区农民脱贫增收。建议柑桔要早中晚熟配套,重点发展晚熟,同时提高梁平蜜柚、丰都红柚、垫江油柚、长寿沙田柚品质。
针对养殖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王健表示,应首保生猪,次保禽蛋,提速蜂兔,转型牛羊,稳定水产,稳扩奶牛。
我市应重新规划生猪产业,重新建立市内优质猪肉保供基地,主动向市外扩张,超前谋划市外猪源基地,建立稳固的外供渠道。应稳定发展池塘鱼、生态鱼、冷水鱼、观赏鱼,充分利用稻田优势,推进稻渔工程、助推鱼菜共生。要稳定现有奶牛存栏,提高个体产奶量,提高牛奶质量,提高重庆牛奶自给率。
唐双福: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 推进“藏粮于地”
市政协常委、农业委副主任,市农综办主任唐双福认为,要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也能增收致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前提,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推进“藏粮于地”,对于提高土地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耕地开发“当期有效益,长远有能力”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藏粮于地”,重庆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两年,我市农田建设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一新政策取得新进展,发动了10多家银行和担保公司、100多家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建设行列,目前申贷资金近10亿元,有力拓展了建设投资渠道。
全市不同区域建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205.2万亩。“十二五”以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机耕道、耕作道、生产便道4935公里,沟渠、管网5055公里,山坪塘、蓄水池3478口。
下一步,建议全市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广开投资渠道,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藏粮于地”注入活力。
凌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
在重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重庆市奶业行业带头人凌虹看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凌虹认为,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力、资金缺乏投入,农业基础条件差,污染源资源化利用时空不对称,科技应用少等。
因此,她建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农业走循环利用、生态发展、特色效益之路。根据各区县的土地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各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同时,加大政策扶持激励,建议发改委在农发资金中考虑安排专项资金,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给予补助;大力推广应用科技,围绕废弃物减量排放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供给侧改革,淘汰分散、小规模又产能低、环评达不到标、无法转型升级的企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周韶晖:五点建议 支招重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市发改委稽察专员办干部周韶晖认为,重庆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呈现良好态势,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发展环境和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此,他建议,我市应创新政策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产业融合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和农户之间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建立完善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新机制。
建立监管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督促龙头企业严格履行订单合同,及时兑付股份分红、工资福利、土地流转租金等。
完善市场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陈悦:培育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整合全产业链
专题记者发布会上,针对我市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短板,重庆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悦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我市以集体经营性资产组建的股份合作社数量极少,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基层公益性科技服务体系萎缩,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主体滞后;农民产业链后端价值分享低。
陈悦认为,培育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一定要跳出种养业、小农业经济发展局限,立足“三农”发展全局,从农业全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视域全方位系统性地加以推进。应着力解决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加快建立政府购买农业科技服务新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混合制经营主体。
田时炳: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田时炳认为,我市农业科技发展虽成效显著,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加工业发展滞后、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低下等,仍然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他建议,我市应充分发挥市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各自优势,合理整合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一批具有重庆区域优势特色的重大农业技术成果,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农业技术支撑和科技储备。
在制度创新方面,还应从完善科技人员考核制度,放活基层农技人员,建立有效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三方面着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调整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强化投资力度。
刘治中:加大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减少面源污染
荣昌区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刘治中就关于加大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促进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方面,也提出建议。
刘治中表示,近年来,重庆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粪便及尿液)产生总量5100万吨左右,其中粪污中的总氨量约为28万吨,总磷量约为19万吨,总钾约为31万吨,对农村产生严重的面源污染,也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他建议,我市应严格推行“多规合一”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要以区县为单位,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畜禽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等规划相互衔接,严格推行“多规合一”。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培育发展生物有机肥制造企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建议对种植户使用成品有机肥按使用量进行补贴。
王义北:完善农村电商物流 建立县乡村三级配送网络
要想激活农村活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电商也是一条路子。重庆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如何?
原市政协农业委主任王义北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产品涉农电商平台超过230家,涉农电商超过2.5万家,年度交易总额超过55亿元,涌现出秀山、酉阳、云阳、武隆、永川等电商强县强区,打造了香满园、寻味武隆、天农八部、武陵遗风、天生云阳等一批农产品电商品牌。
发展同时,我市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不畅、专业人才缺乏、服务网点偏少等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她建议,下一步应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和运营机制,尤其要把县乡村三级配送网络建起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加强区县电商服务中心和乡镇网点建设,注重培育和打造好品牌、大品牌,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同时,抓好农村电商政策、理论、实操等培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