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山东青岛的小学老师于晓熙(化名)一直在和同事们讨论评职称的话题。“对青年教师来说,评职称是件既盼望、又纠结的事儿。”于晓熙说,从去年开始,中小学职称评比摆脱了计算机和外语这“两座大山”。职称改革后,希望自己的能力和付出可以得到更公正、更及时的认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标志着这一涉及55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的制度将迎来重大改革。改革如何推进、如何落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如何挥舞,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做好“加减法”
健全职称体系
谈及职称改革的意义,中国人才研究会研究员吴江表示:“职称改革是人才评价制度的突破口,是把评价人才的‘指挥棒’归位到为国家做贡献上来。未来的趋势是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意见》,职称系列“有加有减有不变”。“不变”,是指将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减”,是指取消个别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加”,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
吴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职称系列的增减和调整将成为常态。一方面,随着科学进步,在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会产生新的职业,原有的29个系列显然不够用了,因此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增设;另一方面,像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这种知识体系相近、学术标准清晰的系列以及律师等完全市场化的职业,应当进行整合和取消。
“职称系列的设置宁缺毋滥。”吴江说,“新的职业不是一夜之间成长起来的,往往需要几十年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新增职称系列一定要慎重,不能轻易设立,因为这关乎人才质量和技术标准。”
而在层级设置方面,正高级职称将“普惠”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意见》提出,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这意味着,经济、会计、统计、农业、船舶、飞行、工艺美术、实验技术、中专教师、技校教师等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可以参评正高级职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俞家栋说,这一政策能够畅通各个层次的职业发展通道,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已在全国铺开,“小学教授”从期待变为现实。舆论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了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正高级职称的普及并非单纯地解决待遇问题,也不意味着正高数量将水涨船高。吴江说,正高职称的拓展,意味着更高的追求、更大的责任,其目的是提升行业的技术质量。
告别“一刀切”
改变评价标准
此次职称改革在完善评价标准方面亮点颇多。《意见》围绕品德、能力和业绩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着力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三唯”倾向。
“这是一个科学的改革方向,能够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晋升通道中一些不合理的束缚,比如简单地认定博士强于硕士,或是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改革也有助于教师腾出时间去做真学问。”北京印刷学院青年教师衣彩天对本报记者说。
《意见》提出,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并可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
就职于某地方电力公司的副高级工程师老李对本报记者表示,淡化论文要求对基层工作人员是个利好。“我们在基层一线主要从事实际工作,没有精力和条件搞科研或发明,难以发表论文。因此,很多人为了评职称、发论文,花钱找杂志社买版面或是请人代写。”
衣彩天也指出,高校教师迫于考核阶段内论文数量压力,拼凑文章、以次充好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学术刊物甚至需要靠“版面费”来维持生存运营。
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讲师杨杰(化名)告诉本报记者,代表作制度在一些高校已有推行,效果不错。“这能减少教师的论文数量竞赛,促使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
《意见》还提到,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设计文件等替代论文。“这就要求用人单位把职称的评比同岗位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怎么用人就怎么评价,不同行业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完全靠论文肯定是不行的。”吴江说。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也是本次改革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老李表示,基层工作根本用不到外语,过去“一刀切”的要求,成为一些同事职称晋升过程中的“拦路虎”。
“有位教师到评职称时才发现外语或计算机考试缺少一项,导致晋升时间晚了好几年。”衣彩天说,“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时间有时和工作时间冲突。另外,有的试题和实际工作的距离较远。”
事实上,职称外语考试设立20多年来,一直伴随着质疑,甚至成为部分机构与个人的摇钱树,滋生出一条从培训、代考、传送答案到修改成绩的灰色产业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当初在评职称中增设考试和论文要求,就有着避免人情操作的意味。但这和高考制度一样,解决的只是表面的公平,而并非对人才的科学评价。
“我自从去年1月报名职称外语考试后,就不断收到各种‘保过’、改成绩的短信和邮件。”在媒体工作的张小姐说,“这种考试不能真正考核业务水平,还耗费时间、金钱成本,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而随着职称评审中各项硬性指标的放宽,如何确保公平公正是制度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意见》提出,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专家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职称评审中的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