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民警走访了此前办案的老领导、同事,了解每一年追逃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李兴丽 摄

  1月5日,潜逃21年的头号嫌犯陈恂敏在云南瑞丽被警方抓获。广州警方供图

对话动机

番禺大劫案头号嫌犯陈恂敏被抓获,他在21年逃亡中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当时的作案动机是什么,被抓后有无忏悔……昨日,新京报记者独家对话警方专案组成员。

对话人物

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董沛,民警黎超明、李奇豪

谈嫌犯作案动机

作案前,立了“投名状”

新京报:案发后,陈恂敏、陈恩年(又名陈海强)是怎样逃亡的?

董沛:我们抓获陈恂敏后,跟他在押送的车上有交流。按陈恂敏所说,当时为了躲开警方视线,他们从广东坐火车或汽车,先后到福建、陕西、广西、海南,又回到广西。在每个地方都化了名,短暂停留。

陈恂敏说,在海南的时候,钱花光了,停留过一段时间,他和陈恩年躲在大山里,帮一个农场砍树。后来就是做苦力,有时候一两天都没饭吃,坐车没钱,被售票员赶下去,最后就是沿着公路走,一路走一路乞讨。陈恂敏说,有时候都准备投案了,但是下不定决心。

李奇豪:期间他们还去过越南,陈恂敏也去过缅甸,但是他本身生活条件比较好,不习惯越南和缅甸的境况,又返回国内。

他们1997年到云南瑞丽。据陈恂敏说,到瑞丽的时候他们两个人身上只有13块钱。

新京报:根据此前报道,他们二人分得了200万赃款,这些钱的去向如何?

李奇豪:关于赃款,目前证据还未完全固定。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此前的200万不一定准确,具体要等下一步审讯。

新京报:21年逃亡中,陈恂敏和陈恩年的关系如何?

李奇豪:他们俩人是小学同学,从小一起长大,是兄弟、哥们,关系很好。这些年他们一直在一起。陈恩年自首后,也还很讲义气,没有透露一点陈恂敏的信息。

新京报:大家最好奇的是,陈恂敏当年是“大学生、干部子弟、公司经理”,收入可观,前途无量,为什么会铤而走险?

李奇豪:贪财还是首位的原因。经过这几天的审问,陈恂敏对作案动机的供述,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当时作案的几个人,基本都是从小到大的哥们,结成了兄弟同盟。后来吃喝玩乐,挥霍无度,走上歧途。陈恂敏说他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诗作为座右铭。他不甘做平凡的人,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事。

他从小爱看《水浒传》这样的书,也受到那个年代港台片的一些影响。他们做这个案,是立了“投名状”的,就是要干件大事。

谈破案经过

查阅案卷过百斤

新京报:你们是何时接到这个案子的?

董沛:我们这个专案组,是2016年接手的这个案子。去年9月份广东省公安厅又一次布置了追逃任务。陈恂敏和陈恩年的名单下发到我们番禺分局,我当时刚调回番禺分局刑警大队不久,领导让我想尽一切办法,把两人缉拿归案。

这案子很有名,经历了几代刑警,我当时没敢答应,考虑了两天。

新京报:为什么一开始没敢答应?

董沛:因为追逃一直是我们刑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全国公安机关曾开展过“清网行动”,我们省里每年也有追逃,比如2016年广东省“冬日风暴”破案攻坚行动,可以说一直没停止过追逃。对于二陈,更是连续追捕了20多年,我需要评估案件情况。

后来,我走访了办案的老领导、同事,了解每一年追逃的情况。多少都会有一些信息给到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调整了侦查思路。我就答应了,组建了一个五人的专案组。

新京报:在陈恩年自首前,警方掌握的情况如何?

黎超明:我们调阅了大量的案卷。如果按照重量来算的话,我自己看的卷宗就有二十来斤,全部估计都有一百多斤。

董沛:在查阅案卷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陈恂敏、陈恩年有可能藏匿的地方。我本人是广东人,陈恂敏也是广东人。他在北方、西藏这样的地方生活可能会不习惯,云南那边跟广东的气候差不多,饮食也接近,所以凭借我几十年的刑侦经验,大致确定他们藏匿在云南一带。

新京报:确定了方向。

董沛:对。在我们准备去云南的时候,云南方面向我们通报了陈恩年落网的消息。但是对陈恂敏的信息,陈恩年一点都没有透露给我们。他还是有些兄弟情谊。

我们经过研判、调查走访,海量的大数据分析,在瑞丽警方的配合下,获得了陈恂敏最近的一张正面视频截图。后来把这张照片发回广东,经仔细鉴定,最后锁定了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