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报道之九——华蓥市:革命老区率先脱贫“摘帽”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网1月12日讯(记者 黄姝颖)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座红色之城,是红岩精神发祥地之一。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川渝地区的电子信息硅谷,也是四川省确定的2016年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

这是一张他的“贫困账单”:25个贫困村,城乡贫困人口6509户17417人。贫困人口总量不大,但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79%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地质灾害区、采煤沉陷区、旱山区、渠江洪灾淹没区“四大特殊贫困类区”,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总数的73%。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而艰巨的硬仗:2015年,华蓥市响亮提出“三年脱贫、两年巩固、一年致富”工作目标,全域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动态甄别全覆盖、精准规划全覆盖、结对帮扶全覆盖、责任落实全覆盖。

这是一幅幅温馨而令人振奋的画面:乡间土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新建的两层安居房窗明几净,清澈入户的自来水改变了打井取水的历史,一座座现代化特色种养殖基地正拔地而起,乡村休闲旅游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好势头……

截至2016年12月,华蓥市贫困人口降至1087户307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6个贫困村已通过广安市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全面达到贫困县退出“一低三有”标准,已接受省级验收和第三方评估。

贫困地区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贫困革命老区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华蓥市补齐短板、率先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的底气何来?为此,中国网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华蓥市委书记肖伟华。

祝家坝新村.jpg 

华蓥市祝家坝新村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华蓥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等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双组长”制和“五个一”(一名联村市级领导、一个联村部门、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帮扶责任人)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制总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目标、时限、效果、责任“四定”制度,别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承诺书,若未完成脱贫任务影响脱贫“摘帽”的,自愿接受组织处理。

去年以来,按照“联镇帮村+结对帮户”,不脱贫决不脱钩的帮扶原则,全市29名县级领导、72个部门单位、93名驻村干部(含“第一书记”、农技员)定点帮扶25个贫困村,组建以乡镇(街道)、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78个工作组帮扶非贫困村,2690余名责任人结对帮扶8540名贫困对象。

按照资金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管理权限不变、实施主体不变的原则,华蓥市顶住“吃饭型”财政巨大支出压力,大力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形成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政策兜底等一整套政策组合拳,将50%以上的涉农资金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将年初先期脱贫攻坚专项预算资金3000万元追加至8000万元,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集,特别是以专项资金不崩盘为底线,全力保障和提标政策兜底类扶贫项目。去年已整合各类专项资金4.2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该市还建立“321”和“642”结对帮扶机制(“321”即县级领导、科级领导、一般干部职工分别帮扶3户、2户、1户贫困户;“642”即县级领导、科级领导、一般干部职工个人每年分别捐赠600元/户、400元/户、200元/户),实现2690余名责任人结对帮扶贫困对象全覆盖。 

 华蓥市禄市镇“百万玫瑰”产业园.jpeg

华蓥市禄市镇“百万玫瑰”产业园

把政策兜底作为最有效的脱贫手段

政策兜底是扶贫工作最后一道保障防线。”去年以来,华蓥市针对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占贫困人口的73%这个实际情况,把政策兜底摆在最优先、最重要位置,作为见效最快、力度最大的帮扶措施,最大力度筑牢“民生兜底网”。让困难群众充分享受政策,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让他们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

华蓥市坚持应兜尽兜、不落一户的原则,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生活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兜底政策全覆盖。该市建立健全了低保标准与国定贫困线对标衔接增长机制,动态实现“两线合一”,保障贫困户尤其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需求。

2016年,该市经过3次调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150元/月调升至每人300元/月,增幅高达100%。同时,根据贫困户的具体家庭情况,由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采取捐赠、筹资购买等方式,配齐基本生活所需,坚决杜绝缺衣少被等现象。

在帮扶保障就学方面,该市构建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选派优秀教师“一对一”帮扶1235名贫困生,定向招收45名贫困中职学生,将贫困大学生资助标准从4000元/年提升至5000元/年。

在保障就医方面,该市将已脱贫对象一并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实现贫困患者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全额报销,2016年已累计兑现医疗帮扶资金883万元、惠及4068人次。此外,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报账、全覆盖巡回医疗”等医疗服务,1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6个行政村卫生室达标率100%,贫困对象市内就诊率达95%以上。

华蓥市高兴镇扶贫草莓产业园.jpg 

 华蓥市高兴镇扶贫草莓产业园

把产业发展作为最长效的支撑

寒冬时节,田野显得有些荒凉。然而,华蓥禄市镇姚家塝村却生机盎然:这里原来撂荒的土地已变成了梯田,村民们正伴着欢声笑奔忙在田间地头,有的运苗,有的打窝,有的栽植,有的浇水,一块块紫薇花田正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明月镇探索实施了“复三七利益链接模式”。在引导贫困户种植经果林和发展庭院经济的过程中,由贫困村集体统一对撂荒地和荒山坡进行改造,镇政府无偿提供树苗,引导村民发展桃李产业。村集体、参与群众按“七三”参股分红,村集体从获得的七成收益中再拿出三成用于帮扶贫困群众,余下七成则壮大村集体经济。

石堰墙村大力实施“回引工程”,成立华蓥筑梦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筑梦奔康产业园,投资发展晚熟柑橘血橙和优质李子,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开发整理土地800余亩,种植血橙600余亩、李子200亩,提升该村的扶贫“造血”功能。

……

以上仅是华蓥市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

华蓥市把产业发展作为最长效的增收支撑、是根本的脱贫路子,将贫困户纳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市场化营销”的现代产业链条之中,创新推进“政府项目资产+贫困村/贫困户”、“国有农投公司+贫困村/贫困户”、“村集体公司+贫困户”、“庭院经济+贫困户”、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在6个贫困村发展花卉、银杏、油樟、葡萄、蜜梨等特色产业。

由于贫困对象分散、人均耕地少,华蓥市因户施策,发展以“小种植、小果木、小畜牧、小水产”为特色的庭院经济2071户,并由村集体公司或村支两委统一收售给帮扶单位食堂、工商企业和餐馆宾馆,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1900元,庭院经济成为产业脱贫的华蓥名片。

同时,华蓥市还把能力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中最具支撑性、持续性的工作,通过对接市场、产业、企业需求,以及贫困对象自身条件与脱贫需求,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积极帮助引导贫困户进入园区企业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1.jpg 

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最坚实的保障

观音溪镇高坪村海拔高,素有“小西藏”之称,加上交通相对落后,是华蓥25个贫困村之一。以前,对生活在这里的很多村民来说,喝一口干净的自来水都是“奢望”。

“海拔高的地方根本就喝不上自来水。”村民殷圣芬说,遇到干旱天气,村民吃水只有到深沟里去排队取水,来回要走一里多路,非常不方便。

“十二五”末,华蓥市将福星集中供水站项目纳入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投资1029万元,建设了福星供水站,并于2015年6月完工,解决了观音溪、庆华、溪口等3个镇10个村1.2万人的饮水难题。

华蓥市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最坚实的保障,按照“整体规划到位、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分步实施”的总体原则,坚持“快”字当头,分解落实农村路网、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张“军令状”、一幅“作战图”,重点实施了交通路网、兴业安居、生态修复、农田水利等工程,以及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协调推进贫困对象集中饮用水、供电设施、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等工程建设。

目前,全市25个贫困村断头公路延伸联网闭环、窄路加宽、道路安防三大提升工程全面完成,6个贫困村骨干道路全部黑化,在广安率先完成村村通硬化路,全面形成镇与镇、村与村闭合环线。25个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供电保障率、广电网、互联网覆盖率均达到100%,构建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华蓥市为贫困村实施道路黑化工程3.jpg 

贫困村实施道路黑化工程

把社会扶贫作为最有力的补充

在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华蓥市把社会扶贫作为最有力的补充。按照“十三五”脱贫规划,该市与上级部门规划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工作对接,成功争取到下派干部86名驻村帮扶、明月桃花山开发等各类项目47个,到位资金1800余万元,并与省航天职业技术学校、省质监校达成校地合作协议,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及试训岗位。

该市实施“互联网+脱贫攻坚”工程,借力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和省“六有”平台资源,打造统一、公开、透明、便捷的扶贫信息对接平台,致力在全市形成干部、工商户、居民户“N+1”大扶贫格局,掀起34万人民帮扶近2万贫困乡亲的扶贫热潮;借力“感恩乡梓·回馈社会”“全国扶贫日”,广泛开展认领贫困孤儿、举办慈善晚会、发展贫困村电商、单位食堂认购贫困户农产品等十大活动,挖掘更多扶贫典范,目前已吸引多位乡友投资开发明月、禄市等乡村旅游及产业发展。

该市还探索建立“企业联贫帮困”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村企结对帮扶,支持领创、腾扩发制品等园区企业先行先试,在贫困对象家中开办“扶贫车间”,引导有条件的贫困对象实行家庭作坊式代工,企业统一培训、指导、服务、收购,带动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186个贫困家庭年增收近万元,实现贫困对象居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