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牵动人心。

近年来,东北经济面临艰难转型,恰如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经济增速放缓,引起各方关注。而与此同时,形形色色“唱衰东北”的声音接连不断,似乎东北真的已经病入膏肓……

近来,财经评论员叶檀的一篇《最无前途的七个中国城市》,更是在全国引发了广泛争议。

“现在,‘唱衰东北’论调事实上已经站不住脚了。”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占国接受中国吉林网记者采访时,从上半年数据来看,吉林经济增速领跑东三省,明显出现企稳态势,东北振兴呈现积极变化。

不久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吉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中国吉林网承办的“网聚振兴路 筑梦大吉林”——第八届全国网络媒体吉林行活动圆满落幕。众多国内“大牌”网络媒体亲眼见证了吉林振兴发展带来的全新气象。不少媒体记者感叹,“看和不看真不一样”。

声音一:经济下行?

要看到:吉林保持了增速从2015年一季度稳步回升的趋势

从2013年下半年,尤其是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03年首轮振兴十年来保持的年平均12%以上的高速增长不再……

“经济下行”,成为很多甚至从没来过吉林、来过东北的媒体“唱衰”的依据。

2016年7月,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仅看东北三省的数据:辽宁GDP增速-1.0%(一季度为-1.3%);黑龙江GDP增速为5.7%(一季度为5.1%);吉林GDP增速为6.7%(一季度为6.2%)。

综合一季度数据来看,三省的数据均有所回升。尤其吉林省经济增速更是追平全国水平,保持了增速从2015年一季度稳步回升的趋势,有力回应了各种“唱衰”论调。

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这“老三样”,是吉林传统的“金字招牌”,是全省经济的“定海神针”。上半年吉林省汽车、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明显回暖、创出近期最好水平,为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

一汽大众的总装车间

一汽大众的总装车间 资料图片

中国吉林网记者拿到的第一汽车集团1-9月份销量快报:累积实现批发销售225.9万辆,同比增长12.4%;终端销售225.0万辆,同比增长11.8%。

在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机器轰鸣。这个车间有6条生产线,采用不同车型产品混流生产。今年以来,车间一直持续高产,每天产量在420辆左右。

在重卡市场,先后推出了领航版、北方版、西南版等产品,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延昌自豪地说,解放重卡今年销量连续9个月领跑国内市场。

“从今年一季度以来,我们就感觉到经济的回暖,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订单开始增多。”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吉宝认为,吉林汽车产业好转的原因,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各项振兴措施的逐步落实的刺激,另一方面车企的价格调整使消费者看到了实惠。

吉林石化公司结束了连续5年的亏损局面,上半年实现利润12亿元,其中一季度炼化业务实现利润7.7亿元,创近十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大成集团,作为我省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已全面恢复生产,预期可带动吉林省千亿元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在巩固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吉林省还着重打造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新四样”优势产业。

“吉林一号”卫星等比模型

“吉林一号”卫星等比模型

位于长春高新区的吉星大厦就是“吉林一号”的家。一层大厅内,一组卫星等比模型让人眼前一亮。据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秘、总经理助理王栋介绍,他们今年还将发射10颗卫星,2030年实现在轨运行138颗,完成卫星组网,全球任一点拍摄平均只需10分钟,用“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信息服务全球。

据了解,围绕着“吉林一号”卫星的开发和利用,在吉林省正在形成一个带动光学制造、机械制造、光电传感、新材料等行业,至少700亿元年产值的民用卫星产业集群。

像“吉林一号”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今年上半年,吉林工业经济稳中有优,新产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孙大维介绍,比如,超高密度LED显示屏等9个项目实现批量生产,我国首列混合动力型动车组、无人驾驶地铁在长客公司完成研发制造,新产业渐成规模。

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5%、10.6%和12.6%;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1306.36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

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8%,超过石化产业,成为我省第三大支柱产业。

整体来说,吉林省已基本形成了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多业并举、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千龙网记者在吉林化纤采访时有感而发:“当下的吉林,企业创新氛围浓厚,靠着创新、转型经营迸发出的活力,众多企业脱颖而出,名声大震。有了像吉林化纤这样逆袭成功的企业,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好。”

专家声音: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占国:可以说,目前吉林省经济总体形势正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正处于对新常态的逐步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动力的更新转换等积极变化中,从筑底阶段向拐点回暖,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显现。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