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恩来同志逝世41周年纪念日。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人民心中。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仅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严守纪律的楷模。学习就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周恩来认为,之所以特别把“有纪律”放在最前面,是因为“这是决定党能否坚持革命、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首要条件”。正是基于对纪律重要性的认识,周恩来始终遵守党的纪律,成为严守纪律的楷模。
中学时期的周恩来
“绝无例外”的党员
邓颖超曾经在1982年撰写纪念周恩来的文章《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文中提到,夫妻二人常常相互提醒:一定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在他们看来,“党的纪律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都绝无例外”。
我国当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为了绝对保守原子弹试验的秘密,周恩来规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他要求,试验的有关情况,只准参加试验的人员知道,不能告诉其他同志,包括自己的家属和亲友,不要一高兴就说出去。他特意指出:“邓颖超同志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不该说的我不向她说。”周恩来身体力行的榜样行为,使大家深受教育,有效地保证了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泄密事件。
周恩来不仅严格遵守党的保密纪律,而且严格遵守其他纪律。周恩来长期主管外交工作,他为外交人员制定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守则。他常常教导外交干部:外交工作一切有关政策的问题必须做到事先请示、事后报告,丝毫不能允许自由主义存在;事关涉外大事不允许先斩后奏,更不允许斩而不奏和“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在这一方面,周恩来给外交人员作出了表率。在国外参加会议或者出访期间,每天不论多晚,他都要向中央或请示或报告。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总是先行请示中央,在中央答复后再按照中央的要求执行,绝不会自行其是。
周恩来曾经手书一份“党员守则”,对自己提出几项要求,如不送礼、不拜寿、不迎送,等等。周恩来在国内视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较好地体现了“党员守则”的要求,即不准省、市领导人到车站、机场迎接;不准宴请、不准陪餐;两菜一汤,不招待酒水,不吃高级菜;房间内不准摆糖果、水果,茶叶自备;去公共场所,不封园、不闭店、不戒严。这些规定,周恩来始终严格遵守。